大概在去年 (2022) 孤独摇滚动画播出前后,片头曲「青春コンプレックス」就已经早早发售,当时看到网易云上有人将标题译为《青春症候群》,遂大惑不解,一直耿耿于怀,不吐不快。这篇文字早就想要动笔,只是一直因各种事情搁置,今天总算腾出时间来理一理了。

何为「青春コンプレックス」

首先,音译词「コンプレックス」对应于英语的 complex 是毫无疑问的。在 complex 的可选释义里,单纯描述“复合体”的部分可以轻易排除,而只需要考虑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概念。作为弗洛伊德曾经的拥趸,笔者自然清楚当今中文语境下情结这一通行译法。

不过,青春 complex 似乎又是一种造词,无论是弗氏的俄狄浦斯情结,阉割情结,还是后继者阿德勒的自卑情结都与青春关系不大。凭着对动画内容的模糊印象,笔者在漫画第一卷中找到了对应的文字。这部分内容也见于改编动画第二话中谈论音乐话题的场景。

後藤ひとり 私は青春コンプレックスを刺激しないうたならなんでも…
伊地知虹夏 青春コンプレックスって何?
後藤ひとり 夏とか青い海とか花火みたいな歌詞聞くと鬱々としてくる…
(摘自はまじあき「ぼっち・ざー・ろっく」,p. 27-28, vol. 1)

对话中虹夏的疑问也确认了上面的猜想,即「青春コンプレックス」是缺少共识的自造语。当然,随着动画大火,直接搜索题名也基本只能找到动画相关的内容,时至今日已经无从确认当时是否确实不曾受到广泛使用。

不论如何,从波奇酱的描述可以得知,描写夏天、蔚蓝大海、烟花之类事物的歌词会刺激她的「青春コンプレックス」,这提供了一些模糊的印象。夏天、蔚蓝大海、烟花是描写少男少女游玩、恋爱的常见意象,而波奇酱一直与闪闪发光的社交活动无缘,所以这样的歌词会使她痛苦于这种经历的缺失。所谓青春情结,指的是没能在青春期经历“人人会经历的事情”,并因此酿成一种挥之不去的缺失感。这就是笔者对引用文字的解读。

这个描述其实还不是太明确,但是结合动画、漫画情节,读者应当已经能大致把握原作者表达的内容。再对照词典的界定,我们会发现这个自造语虽然脱离了术语的严肃性和语境,但也是言之有理的日常化和泛化。

コンプレックス (complex)
1 精神分析用語。情緒的に強く色づけされた表象が複合した心理。抑圧されながら無意識のうちに存在し、現実の行動に影響力をもつ。マザーコンプレックス・エディプスコンプレックス・インフェリオリティーコンプレックスなど。複合感情。複合観念。
2 日本では特に、インフェリオリティーコンプレックス(劣等感)の意味で使われる。「強いコンプレックスを抱く」
(摘自「デジタル大辞泉」)

某种意义上,这也确实和自卑情结有些微妙的关联。

最后,结合官网中作词、作曲者的叙述和评论,基本可以确认她们读过原作后才选用了这样的题名,因此也就没有理由认为漫画的「青春コンプレックス」和歌曲题名的「青春コンプレックス」不是一回事。

症候群为什么是错译?

相信通过上面的讨论,按照通行译法把「青春コンプレックス」译作《青春情结》已经不成问题。那么,《青春症候群》有没有可取之处或者不可接受的硬伤呢?如果有可取之处,没有硬伤,那接受多种译法也没有问题。遗憾的是,笔者实在找不到为之辩护的理由。

“症候群”最大的问题,一言以蔽之:把没病说成有病,把复杂的情绪与心理变得肤浅。

症候群对应于英语 syndrome,在中文语境下更通行的术语是综合征(不是综合症),用法基本限于医学领域,包括精神医学。方便起见,我们援引剑桥在线词典中的释义

syndrome
a combination of medical problems that shows the existence of a particular disease or mental condition
(摘自 Cambridge English Dictionary

因为和严肃的医学问题挂钩,症候群或综合征实在很难视为一种日常化的用语。就算是在二刺螈可能比较了解的「青春ブタ野郎」即青春猪头系列里,症候群也是对当事人影响巨大的谜之状况。回到孤独摇滚上,我们也很难因为波奇酱有缺失感,“仇恨世界的双眼不可救药地渴望着爱”就断然声称波奇酱患有精神疾病。

那“情结”为什么没有这种问题?原因也很简单,如果你接受精神分析的观点,那么人人都有情结,它的力量会左右我们的行动,其压抑会导致问题,但情结本身并不是一种病,也不会用于当代的医学诊断中。尽管笔者对此深感无奈,但精神分析理论在文学批评领域的遍地开花也是现状。

所以,至少在语义上,我们没有选择《青春症候群》的理由。就算从细枝末节的语言美感来看,《青春情结》和《青春症候群》也只能说是不分伯仲,都不臃肿,都不过分简短,反对《铃芽小姐来开门》的理由也不适用。绞尽脑汁却找不到放弃通行译法的一点好处,所以才让笔者吃惊,感到一头雾水。最后只能猜测:症候群在中文互联网里也极少见,大概就是因为当初的译者在某时某地看过青春猪头系列,无意中把这个用法了塞到语义网络里面,又在翻译的时候认为和情结是同一类,于是提取出来作了替换。

民间社团的力量,功耶过耶?

比起猜测,当然是问问当事人的想法要更直接。笔者近来因为孤独摇滚,接触了萌娘百科芳文社编辑组成员(或现今芳文观星台成员),找到了当初给出这一译法的负责人。结果对方的理由也很简单:青春情结听起来比较生硬。且不说青春情结生硬在何处,就因为这一点微小的音节结构上的差异,就足以使用意义完全不同的术语吗?倘若当真如此,那只能说意义准确在译者心中的权重未免太低了一些。

但就算笔者再怎么不情愿,这种错误翻译已经在事实上取得了相当的影响力。截至写作时,除哔哩哔哩动画字幕没有给出题名翻译外,网易云音乐、QQ音乐、萌娘百科词条都已经统一采用了《青春症候群》的译法。就连网易云音乐中曾经使用《青春情结》译法的单曲,如今也被整齐划一地“修正”过来了。

如果孤独摇滚没有大火,那笔者或许最多付之一笑,但它的影响力显然也大大增强了错译的影响力。毕竟,虽然笔者心中「青春コンプレックス」就是「青春コンプレックス」,而不是对应的某种中文翻译,但对更多的无法直接阅读原文的观众、听众而言,翻译就是他们的第一印象,甚至是唯一印象。在充满滥饰的歌词翻译下,也不乏对歌词深感认同、表达喜爱的评论。考虑到这一层,心系翻译质量的笔者就唯有扼腕叹息了。

实际上,笔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过民间汉化的工作,将来也许还会参与。一般来说,笔者相信用爱发电的真诚译者不会希望自己的工作是劣质品,至少应该名义上如此。实在属于能力范围之外的工作,因为小众圈子影响力的局限,也不会有太坏的后果。但《青春症候群》的传播现象已经说明:民间社团就是有这样的力量,就是可以将错译的影响扩大到整个圈子,乃至于圈子之外。而与影响力相对的是,译者当初付出的努力与之根本无法匹配。

笔者对此无意责难,毕竟人各有所长,更何况是用爱发电的工作者,笔者过去的汉化也未尝没有这样的问题。不过,虽然作品不一定会火,但总会有火的可能;虽然小众圈子的汉化很多时候是无用功,但总会有受众。如果把潜在影响考虑在内,那么就算再怎么如履薄冰也不为过吧。